万宝家电家具-万宝家具城
福建万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05-28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浦上大道216号福州仓山万达广场C区(原金榕南路西侧与浦上大道北侧交叉处) C2#楼7层20办公。
福建万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50100337556960D,企业法人陈英,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福建万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电力设备的研发;电力设备、电线电缆、电缆配件、灯具、灯饰、五金交电(不含电动自行车)、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的批发、代购代销;家用电器批发;其他家庭用品批发;电气设备批发;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批发;其他未列明批发业;家具零售;日用家电设备零售;其他未列明零售业。(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福建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874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3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福建万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销售的产品应该具备哪些证件或者认证?
31年前,人们想为家里添置家具、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家居耐用品时,还得向“公家”提出书面申请,然后在单位里“排队”等候,根据国家分配给单位的耐用品数额,凭票购买。有人常常为买一辆自行车等上一年,也有人琢磨着自己制作家居用品。
31年后,回首往事,已经不用再为添置家居用品烦恼的市民,回味当年托朋友、找关系,连夜排队买家居用品的经历以及31年来南宁家居的惊人变迁,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70年代:“三转一响”风光无限
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票据年代”,“三转一响”是南宁市民结婚时最耀眼的家居用品。“所谓‘三转一响’其实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候,姑娘们应允小伙子的求婚,多半要提出购买‘三转一响’,有这‘三转一响’压阵,婚礼才风光。若是苛刻一点的姑娘,遇上买不起‘三转一响’的小伙子,说不定还要翻脸,甩手而去。“我是在70年代中期结的婚,但当时并没有凑齐这‘三转一响’,因为我和爱人的经济条件实在不允许。”家住友爱路的市民李阿姨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回城后又进了工厂。
改革开放初期,南宁市民购买“三转一响”仍要凭票购买。每年单位里都会给职工分发一些购物票,然后职工们便凭票拿钱去购买数量不多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李阿姨说,直到现在她还清楚地记得她参加工作后买的那台海鸥牌收音机。“每天下班后,工友们聚在一起收听广播节目是那个年代大家不多的娱乐之一。1973年,特别喜欢收听文艺节目的李阿姨花了近20元购买了一台海鸥牌半导体收音机,这对每月工资只有22元的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奢侈”的行为。
1976年,李阿姨结婚了。结婚时,她家里的主要家具都是向单位申请的,而“三转一响”她也只有收音机和自行车。直到结婚生了孩子以后,她才以为爱人和孩子做衣服为由,顺利向单位申请要票购买到了一台缝纫机。1977年,李阿姨终于盼来了最后一“转”——手表,那是爱人送给她的钻石牌手表,样子不是很好看,但在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块手表,已让她满面生辉,开心不已了。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美化生活的意识逐渐增强。对“三转一响”的追求逐渐转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而飞燕牌彩电、白龙牌洗衣机、多丽电扇这些南宁生产的家电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大受南宁市民的欢迎。如今,在不少南宁市民的家里还能看到80年代的多丽全旋转电扇的身影。
1981,李阿姨和爱人调回了南宁,住在新阳路的老房子里。1982年,她遇到了一个同学,说是认识南宁市无线电三厂的人,能帮她买到电视机。她一听,赶紧托朋友找关系,连夜到百货大楼前排队,买到了一台南宁产的飞燕牌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抱回来时,轰动了街坊邻居,大家纷纷涌到李阿姨家里看电视,一边看着电视画面,还一边啧啧直夸。“当时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就是日本的《排球女将》,每当这部电视剧开播时,家里黑压压的都是人头,有的人自带小板凳来,有的人挤着站,更有顽皮的小孩子干脆坐在地上。”李阿姨至今还常常怀念当年街坊邻居一起看电视的那种热闹情景。1988年李阿姨家里购买了彩色电视机,那台飞燕黑白电视机才退了役。
而在家住民主路的李军记忆里,“彩电、冰箱、洗衣机”是跟他的婚礼联系在一起的。从80年代开始,“冰箱、彩电、洗衣机”成了人们结婚的必备品。“为了准备这结婚三大件,我把全家都动员起来了。”那时的李军很幸运,在单位里分到了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是小了点,但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已是难得了。而百李军并未因此感到轻松,因为还有“三大件”压着他。当时一般家庭要凑齐这“三大件”并不是简单事,对于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他来说,压力更大。“为了让我的婚礼能顺利进行,父母亲动用了他们所有的积蓄,还到处托朋友帮忙,最后终于在深圳买到一台12寸的日立彩电和一台小冰箱,送给我们当结婚礼物。”
同时转变的还有家具。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双门柜、木沙发、折叠小圆桌等家具,此时被多样的组合柜、玻璃储物柜、茶几、餐桌等取代了。当时的南宁市民流行自己或请人做家具。李军结婚时用的柜子就是他哥哥亲手做的。“我哥插队时跟着村里的木工师傅学会了木工手艺。1980年哥哥结婚,他自己精心打制了一个双门衣柜。到我结婚时,因新房的面积很小,我就按当时流行的式样请哥哥帮我做了一大一小两个柜子,可以根据房间的大小任意组合使用。”就这样,在全家人的积极张罗下,1985年,李军和爱人在万国酒家摆下了婚宴。
90年代:开启多元精彩生活
20世纪90年代,组合音响、卡拉OK机随着港台流行音乐大量地涌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手头上开始宽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起流行消费来。
唐静是1996年开始装修新房的,当时刷完墙、铺完地板砖后,就找了个木工师傅上门做了几件家具,配上一些家电也就差不多了。“那时候流行买名牌家电,松下彩电、万宝冰箱、金铃洗衣机、春兰空调还特别流行卡拉OK,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都要唱上一阵。”
在90年代,有两样东西不能不提,那就是电话和网络。唐静告诉记者,1996年的时候装一个固定电话要2000多元,而且还要到营业厅排队。但为了和家人朋友以及远在外地工作的丈夫通讯方便,一咬牙,装!而到了90年代后期,互联网兴起,家用电脑成为热销的商品之一,唐静又忙不迭地往家里搬回了电脑。
21世纪:标榜个性化的时代
今天,如果当朋友告诉你他今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和你穿一模一样衣服的人,你肯定会大为恼火。怎么我精挑细选的衣服还会有雷同?在这个标榜个性的年代,独树一帜成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求,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成为当时最时尚的口号。
家住星光大道的李杰认为:“家不需要有多大的地方,不需要特别的实际,关键是住得舒服就行了。”尽管如此,李杰家里的彩电早已从大背投瘦身为平板电视,从放在柜子上挂到了墙上,冰箱的个头也越长越高大,滚筒洗衣机成为时尚,组合音响依旧处于不败之地”
南宁市民31年家居变迁,在给我们留下一段段岁月记忆的同时,也标出了一条改革开放31年来人民生活不断前进提高的脚印。
你经历过没有冰箱的日子吗?是什么样的?
目前,许多太阳能热水器在广告宣传和宣传单页上都突出其获得的系列认证和荣誉,如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环认证、金太阳人证、3C认证、ISO系列认证、CE认证等。
在给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咨询和培训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老板和经销商问起产品的“卖点”和“认证”的事宜,有些人认为拿到的认证多,那么产品的卖点就多,有些认为只要多拿些认证,那么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肯定不是问题,其实,许多老板和经销商对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相关认证缺乏系统了解,认证真的能够为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发展护航吗?
目前,许多太阳能热水器在广告宣传和宣传单页上都突出其获得的系列认证和荣誉,如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环认证、金太阳人证、3C认证、ISO系列认证、CE认证等,总体上来说,获得认证的现状是:
获得驰名商标的主要有:皇明、美大、华扬、同济阳光、桑夏、桑乐、群升,还有家电型品牌中的美菱、万宝、海尔、熊猫、志高、华帝等。
获得中环认证的主要有21家企业:清华阳光、力诺瑞特、太阳雨、华扬、桑乐、桑夏、恩派、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四季沐歌、美大、辉煌、天普、元升、嘉普通、日利达、英豪阳光、现代、江阴万龙源科技有限公司、贝斯特、雨昕阳光、神太。
获得中国名牌的主要有:力诺瑞特、亿家能、太阳雨、华扬、皇明、清华阳光、辉煌、双能等,还有家电型品牌中的奥克斯等企业。
获得国家免检的(2005-2008):清华阳光、天普、盼盼、太阳雨、桑夏、辉煌、华扬、群升、皇明、力诺瑞特、亿家能、桑乐等。
获得CGC认证(金太阳)的主要有:皇明、亿家能、力诺瑞特、桑乐、清华阳光、天普、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英豪阳光、四季沐歌、太阳雨、华扬、桑夏、群升、美大、天目神圣实业有限公司、三环等。
对于3C认证:太阳能热水器本身不属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产品,但若在太阳能热水器中增加电辅助加热元器件,便具有了贮水式热水器的功能。对于带电加热功能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企业应依据贮水式热水器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对该产品申请3C认证,也就是说,电辅太阳能热水器(即电加热器是与太阳能热水器贮水箱焊接在一起)必须经过3C认证,对于电辅助加热器为插入式的太阳能热水器(即电加热器与太阳能热水器贮水箱是分离的)不作要求。
对于CE认证:“CE”标志是一种产品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凡是贴有“CE”标志的产品就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销售,无须符合每个成员国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商品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在欧盟市场,“CE”标志属强制性认证标志,不论是欧盟内部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要想在欧盟市场上自由流通,就必须加“CE”标志,以表明产品符合欧盟《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的基本要求,这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提出的一种强制性要求。
对于ISO系列认证:ISO是“InternationalStandardize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意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因此,综合起来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是一套出色的指导文件。其本质是一套阐述质量体系的管理标准。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向各国政府及各类组织提供统一、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的国际标准和严格、规范的审核认证办法。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维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对于认证,对有些企业是雪中送炭,对有些企业是锦上添花,结合不同的企业,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认证和系列荣誉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品牌区隔,但随着认证同质化和增多的趋势日趋明显,一味地追求认证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回归原点,围绕产品、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和引导消费潮流,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认证,并非什么认证都要去获得,并非什么认证都能增光,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稳健经营,营销破局,进而在激烈的环境中突围。
好的提问,总能令人激发起回答的欲望。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了一段美好的往事。中国50岁、60岁左右的人,差不多都经历过家居生活没有冰箱的日子。那个年代只有极少数人家或有海外亲属关系的家庭能使用上冰箱,再有就是一些服务型国企有冰箱设备。我记得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小时候我家住在国营牧场,经常应邀去草原上的牧民家做客。蒙古包夏季比较热,无法保鲜刚宰杀的整只羊或整头牛身上剔下来的肉,牧民们延长这些鲜肉的食用和储存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煮成手扒肉,大概能食用两天最多三天。一种是把鲜肉切割成长条状用盐腌制,挂在蒙古包外面晒成半干或全干肉干可以较长时间食用。本人在此着重介绍的是第三种,“水井保鲜”。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蒙古族牧民前些年逐水草而牧,蒙古包不是扎住在离湖、河不远的地方,就是扎住在有水井的地方,主要是图拉运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方便。那时候也有用机械打的机井,但大部分还是用人工打出来的大井。这种井深浅不一,内圈大部分是用石块砌筑而成。水桶掉井里了或需要淘井了,人就手扒脚踩着石缝下到井底在水面上就近操作。草原上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在六七月份炎炎夏日,很多高一点的山顶都是戴着白顶帽的,对,那就是冬天、春天下的雪,山上的雪有终年不化的也有伏天才融化的。而草原上的水井的井壁,也是上半部融化下半部分结着久久不融化的、厚厚的一圈冰,这就是大自然恩赐于草原人民的,天然的大冰箱啊!水井周边一般都有几户蒙古包,牧人们把刚宰杀好的鲜牛羊肉用皮口袋或者面口袋装上,系上长皮绳,井口上横搭一根长杆,把装肉的口袋尽可能向下延到井底然后把皮绳另一端系在长杆上。如此非常聪慧的储存方式,大概十天以内天天都能吃到新鲜肉。这个场景随着我的描述,历历在目又鲜活的浮现在眼前,恍若昨日重现,令人生发出无尽的感概。
一九八四年以前,我们没有冰箱!那时买的青菜只能放一、两天,冬天烧煤球做饭、烧开水、取暖,剩下饭菜盛在碗里盖上盘子、放在阴凉处、到下一顿再吃,经常吃隔夜饭菜。夏天、隔夜饭菜放在室外、第二天吃时有馊味、也得凑合吃!给孩子买了冰棍(比雪羔硬)用棉花包上,能放几个小时,那时卖冰棍的商贩推个小车、车内都是用小棉被包着冰棍、七、八个小时也不融化!盛夏时、人们买到冰块,就不错了!
京城宣武门外护城河,一到冬天窖冰,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放在冰窖内,用土埋上,一到夏天为城市市民解暑、立下汗马功劳!时间过去六十多年了,那时护城河水冻成的冰,竟然人们都能吃!可想那时河水的清洁度、是令人难忘的。
农村井水打上来能解暑,夏天我们的剩饭菜、放在竹筐内用绳吊在井里,也是一种天然的准冰箱!
自从有了冰箱后,人们生活形式有了重大变化!是人们在迈向小康生活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
小时候压根用不到冰箱,哪有囤积的食物呢?孩子们没啥吃的,放学后个个都饿得慌,家里的冷饭冷菜立马就会见碗底。现在的零事、糕点吃的五花八门,多到厌食,挑食,看都懒得看一眼。
记得那时的野草莓是我们最爱吃的,很久很久没吃过了,特别怀念,有藤的和矮树的两种,不过都倾向于矮数的,不仅多而且果实饱满,比现在的草莓 美味多了。有时候没洗就来开吃,拿一个带耳的大瓷杯去摘,菜园里田埂上,水坝边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每每都是装满才罢休,身材娇小,却为我们带来无限的甜蜜。
地上的一种果子,最初期是绿色,中期是红色,成熟后是黑色,生长在茶树林里,在秋季雨露后,采摘茶籽的时候,我们可爱吃它了,摘下来就往嘴里塞,整个嘴和舌头都成了黑色,那里顾得上洗。正所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或者几个伙伴想办法弄吃的,如果还有米饭,会来个酱油拌饭,一粒粒都拌成了黑乎乎的颜色,那时的酱油醇香浓郁,每人都来个几口,特别舒坦。
碗柜的豆豉也是童年的回忆,饿的时候,豆豉成了零事,黄豆发酵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酿造而成的,一粒粒黄豆成为了黑不溜秋的小不点儿,吃起来回味无穷,或许这些只有孩子们才能品尝到的味道吧。
冰箱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没有想到过,因为已来不及进去,就要被吃到肚里,白菜小菜都在菜园子里,随吃随摘。每一顿饭都是认真对待,干菜咸菜吃最多,是最好的下饭菜。全部是满满温暖的回忆。
以前看过冰箱是在医院里。冷藏库去过,夏天干活穿棉衣。大东北冬天根本用不着冰箱,外面气温比冰箱还冷,天然冰箱,经济实用。家家户户用冰箱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生活也上了档次了。
冰箱,进入到京城寻常百姓家里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比较普遍。到今天,满打满算也就三十多年。
那会儿,冰箱的两大品牌:一个是豆绿色居多的“万宝”,一个是白色居多的“雪花”。
说句实话,当时争先恐后的买冰箱,实用是第二位的,“ 时尚 ”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我敢这么说?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有点年纪的人还都应该记得,七十年代家庭中的“ 时尚 物件”是“三转一提溜”,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提溜就是半导体收音机。咱说那自行车为的是上下班及出门方便,缝纫机是为了给家里人自己做衣服穿,半导体听个新闻听个戏也有必要。但这手表?我总觉得看时间是放在第二位的。它的主要作用就如同以前男人手上的扳指,女人腕子上的手镯。120块钱一块儿上海牌的手都戴在腕子上,当着人的面有事没事的看八回,干嘛呢?显摆!
手表这样,买冰箱的人里面也不乏其人。为什么?当时大部分工人家庭还都不富裕,天天吃的啥他们自己最清楚。冰箱买回来了,里面冰什么呢?一家子围着半盆子菜,即使没吃完也剩不下什么正经玩意儿了。剩菜渣儿剩菜汤子的,放冰箱干嘛?开冰箱的电钱都比那剩菜贵,还不如倒了呢。那为啥急赤白脸的买呢?你家有我家也得有!当然,不见得是家家如此,但也的确有些人是这个样子的。
那么,没冰箱的时候,人们又是咋样过的呢?
没冰箱的时候,虽然是不方便,但祖祖辈辈的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只是夏天做饭时做的少一点儿,尽量别剩。馒头、烙饼、剩下了还好点儿,米饭要是剩了、晚上都是接半盆凉水,把装有剩饭的锅墩在凉水里泡着。肉都是现吃现买,反正每次也买的不多。那会儿虽说还没有超市,但街上的副食店多,菜蔬公司下属的卖菜小门市也不少。店铺多,菜、副食买着也方便,临做饭现买都来得及。下班路上如若买个西瓜回来,到家后先得用凉水泡上镇着,晚上再吃。那会儿最早上街上卖北冰洋汽水的,不也都是拉一整块人造冰,用铁器在冰上挖出槽儿,把汽水儿瓶子码放在槽儿里,用手不停的划拉着边转边卖吗。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冰箱所利用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大了,直至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家电之一了。其作用也从开始时放剩菜剩饭转变成为人们储放日后的食物食材了。
以往的事说完了,值得回忆吗?我说值得,因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才能思索出过去为什么人们都普遍穷;才能体会出今天整体 社会 的进步……
中国人三十年前城市人才普遍见到冰箱、尚未家家户户皆有冰箱、向大城巿的棚户区域皆是如此!那时中国农村的农户根本没有冰箱、尚 人不知冰箱为何物!
我小时候,别说是用冰箱,连冰箱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过。夏天时,喝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水,就算是“冰镇”水。将西瓜放到水缸中半天后再吃,就算是“冰镇”西瓜了。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身为村里副支书的我父亲,给村里操持着办了一个冰棍厂。也就十岁的我弟弟便从冰棍厂进冰棍,然后串着村子卖。
没有冰棍箱子,就一个一点不保温的圆柱形饭筒。我母亲做了一个棉花套,套在圆桶外边。弟弟卖冰棍时,揭开盖子,迅速拿出一到几根儿冰棍,再麻溜儿地盖上盖子。
我是1992年5月结的婚,当时,婆家给买了台进口彩电,花了好几千块钱,家具是我父母给买的,而冰箱在当时好像不是必需品,当然,也是因为没有钱。
到了年根儿时,老公的单位发福利,有鸡有鱼。还有关系单位送的鱼。我们分给公婆多一半儿(公婆家人口多,我们也要回家过年),给了我父母一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为了保鲜,下雪的时候,我们把院里的雪堆成了一大堆,然后将鸡、鱼埋进雪里。可是,没埋多少天,雪堆便一天一天地变小。
于是,我家天天炖鱼,然而,当时我正闹怀孕反应,不喜欢吃鱼。本来老公还说,鱼对孩子大脑有好处,让我多吃鱼。但见我基本吃不下鱼,且雪堆只剩下黑溜秋的一小堆儿时,只好将鱼又往婆家、娘家、朋友家送。大家分着一吃,就省心了。
等到93年下半年,我儿子出生前,老公说,得买个冰箱。那个时候,女人生了孩子后,亲朋好友基本没有给红包的,一般是一个猪前腿,外加些别的东西。
所以,老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冰箱来存放猪腿。记得当时接了有二十来个猪腿,感觉可以吃上很长时间。为了冰箱里能放得下,老公将猪腿切割了。猪脚给我炖了下奶,肘子便存放了起来。
可是,在儿子满月时,我们需要办满月酒,我便同老公商量,将肘子拿到饭店,请师傅们加工,顶一个硬菜,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花些钱。
而今,我家已经换上了双开门的大冰箱。冰箱里几乎总是满的,需要定期清理一下,其实就是扔出去过期的,或是已经放坏了的蔬菜什么的。
没有冰箱时觉得,有了冰箱的话,剩饭剩菜什么的,往冰箱里一放,下顿或下下顿接着吃。可是,现在感觉,有了冰箱,电费比剩饭剩菜还贵。
当然,怎么说还是方便些。比如平时买些鱼肉等,临时想吃了,又不愿意上街,拿出来一融化,便能吃了。反正我觉得,现在走出家门没几步,就是大大小小的超市,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冰箱也没啥大用。
那一年,我大女儿呱呱坠地。
鲁西南老家,刚通上电没多长时间。什么电视、电冰箱……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来说,就是奢侈品!
村与村来往的路,还是泥土路。
这一切,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喜怒哀乐!
结婚后第一胎,生了个千金。在那个计划生育抓得特别紧的年月,应该是个大喜事——
第一胎如果是个儿子,那就只能要一个了。政府提倡,只生一个好!第一个是女孩的,允许再生二胎。
按当地的风俗,男孩出生后十二天吃喜面,女孩是第九天。
我大女儿吃喜面前两天,家里人就忙活开了。
父亲找来了左邻右舍帮忙,抬桌子,搬椅子,搭棚子,支灶台,请来了厨子师傅,准备宴请亲朋好友。
喜报送出去了,青菜买来了,鸡宰了,鱼炖了,肉煮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客人光临了。
要说这客人,主要是媳妇的娘家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姈子、表嫂、表姐妹,只要平日里有人情来往的,将如期而至。
偏偏天公不作美。
大女儿吃喜面这一天,老天爷变了脸,大清早就落起雨点儿来。
吃过早饭,没过多久,附近村上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只剩媳妇的娘家人还没到!
雨,由小变密,由密变大了。
大部队迟迟未见动静。那年月,村里还没架电话,手机更别提了,没法联系,只能派人到村头来回张望。
去一趟,不见人;
跑一遭,没动静!
父亲沉不住气了。这可怎么办?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八月底九月初的光景。虽说是已经入秋了,但是,夏日的炎热还在作垂挣扎。晚上,有了些许的凉意;白天,温度仍是居高不下!
看看摆在屋里的盆盆罐罐,那满满腾腾的、已经弄熟了的整鸡整鱼猪肘子……父亲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大疙瘩!
这么多的好东西,会坏掉的。留给自己吃吗?那年头,谁家舍得?即使吃了,不还得买?穷乡僻壤的,哪儿来的钱?
——没有冰箱的日子,愁人了!
来了,来了来了!大部队来了……
终于,外面观望的,顶着塑料布冲进了院里,高声叫道。
小妮她姥姥一伙儿,开着三、四辆拖拉机,陷在泥路上了。快找人去帮忙拖车!
父亲如梦方醒,急忙从村里找了两辆拖拉机,一路鸣着喇叭,朝着吃喜面的大军开去。
到了,终于迎上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的场景!
泥泞的路上,行驶着三、四辆红色的拖拉机。
雨里、泥里,年过半百的岳母,在车下俨然一副女将军的模样,指挥着一帮年轻女人,奋力推车。
车上坐着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一帮不懂世事的孩子。一个个打着雨伞,披着塑料布,保护着车上的礼盒,以免被雨水打湿。
那里面,装的是小米、鸡蛋、红糖、面条之类的,给孕妇滋补身体的营养品,还有大包小包的幼儿衣物……
因为那一天,因为那一件事,因为那一举动,四邻八乡都知道了,我有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岳母,一个明白人。
虽然,那乡间小路,因为拖拉机的碾压,变得更崎岖不平、更难走了,但大家都看清了,一颗为人母的炽热之心,为人处世的体恤之心。
路,时间久了,人踩车压,还会一马平川。 人心,伤了,怕是一辈子都难以愈合。
我总是这样想,如果我的岳母大人那次不冒雨而至,我父亲会不会忌恨她一辈子呢?
没有冰箱的日子,值得我铭记的日子。
即使现在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家里有冰箱的也不是特别多。更别说我这种四十几年前出生在农村的了。我的经历应该是二十几年没冰箱,二十几年有冰箱。
没冰箱的日子也没觉得多么的不方便,想想那时候也许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冰箱这个东西。况且家在东北黑龙江,冰箱确实用处不大。夏天吃的菜都在菜园里,想做啥都是现摘。青黄不接的日子有窖藏的土豆、萝卜、白菜。还有勤劳的妈妈在有菜的季节晒的豆角丝、土豆干、蘑菇干,再加上各种腌制的小咸菜。偶尔买点肉,哪里有剩下的可能。不太挑食的东北孩子没觉得冰箱有多必要。要是到了冬天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外面都是大冰柜,零下二三十度,想冻啥,随便。就算有大象,也不用担心冰箱放不下。
结婚了,在大城市生活了,冰箱成了家里的必须品。也可以说是生活所迫吧,我没条件现吃现摘,偶尔碰到想吃的菜就多买点,一顿吃不完。况且工作忙,周末通常要买好接下来一周的菜。再加上冰棍和一些速冻食品,没有冰箱来储存是万万不行的。
总的来说,冰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物品,菜有盈余才会需要冰箱。有冰箱还是挺幸福的,想吃冰棍可以随时吃,炎热的夏天可以吃到冰凉的西瓜 。但冰箱一定要常用常清理,别自己给自己储存僵尸肉。前几天黑龙江的“酸汤子”中毒9就是冰箱冷冻食物过期,血淋淋的教训要谨记。
你经历过没有冰箱的日子吗?是什么样的?
冰箱是一种保持恒定低温的制冷设备,也是一种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冷态的民用产品。箱体内有压缩机、制冰机用以结冰的柜或箱,带有制冷装置的储藏箱。家用电冰箱的容积通常为20 500升。
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电冰箱在美国问世。1925年瑞典丽都公司开发了家用吸收式冰箱。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全封闭式冰箱。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电冰箱投放市场。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我国从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当时的北京医疗器械厂生产的“雪花”,是中国最早的名牌产品之一。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后期,冰箱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里。最早引入电冰箱生产线的是广州万宝,早在1985年就从新加坡引入了冰箱生产线,从此冰箱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万宝也因此成了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中国冰箱生产和出口的最大企业。
后来,我国的冰箱生产就进入了快车道,包括宝鸡的长岭-阿里斯顿在内,当时全国仅阿里斯顿的生产线就上了九条,这样,一般人家才可以用上这种“奢侈品”了。
那么在此之前,普通人家没有用过冰箱的,甚至很多老人都没有听过这个玩意,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那么在此之前,老百姓是怎么过的呢?毕竟一年有那么多天的烈日炎炎,食品蔬菜不易存放。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是把肉煮熟后,放在盐罐里,上边滚满了盐,要吃的时候,取出来切一小块,然后把余下的又放进去。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个小伙伴,这个家伙喜欢吃肉,一天说起来吃肉,就说等长大了有了钱,过年时杀一口猪,都不卖,全部放到瓮里腌,想吃的时候就割一块,多美啊!好久了,都没有见这个家伙了,那一天见了,好问,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话?
蔬菜一般夏季的都是从地里拔现成的,一次吃不了的,就放在水瓮下边的空档里,吃的时候取出来。
馒头一次也不能蒸的太多,如果过了两天时间,就放到锅里重新加热一次,可以再多放几天。
后来看到卖冰棍的,都是先用小棉被包住冰棍,然后再放到木箱里,这样可以耐放一些时间。
后来进了城,当时的冷库专门有一个车间制冰,有时那个冰块不成型,就卖给要用的人,用来在上边放东西。成型的冰块就自己用或者卖给医院,防疫站等需要冰块的地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